在年复一年的审计循环中,内部审计投入大量资源,使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设计严密的检查程序,出具专业的审计报告,但整改效果往往仍不尽如人意,一些管理痛点和业务风险,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核心问题往往不在于是否发现了问题,而在于提供的审计建议是否真正可行。有些审计建议虽然在理论上完美,但可能忽视了业务实际约束、低估了执行成本、或未最大限度地考虑组织阻力,导致整改难以落地。究其原因,这种困境并非源于审计方法本身的不足,而是对审计价值传递机制的认知有待提升。
在当前数字化、敏捷化的企业环境中,内部审计工作不应仅止于问题发现和建议提供,而是要着眼于为用户(包括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系统性的审计建议。
内部审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家专门解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公司,而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就是我们的客户。
这正是“产品思维”的精髓 —— 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通过持续迭代优化来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和问题解决效率。
● 在结合审计问题时,深入研究用户(管理层、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和痛点。
用产品思维来重塑内部审计流程,不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数字化时代对审计价值传递机制的创新升级。通过这一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提升整改效果,还能帮助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价值创造者的角色。
产品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注重需求分析和价值创造。那首先要搞清楚内部审计面对的“用户”和“客户的真实需求”。
经济学对需求的定义是,消费者愿意还可以在给定时间段内以不同价格购买的商品数量。定义很清晰,但无法指导实践。
为了更好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怎么形成的,知名营销类公众号作者、前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原名李靖)从消费者角度提出了需求三角模型:需求形成=缺乏感+目标物+消费者能力。
合规层面,随着监督管理要求日益严格,组织面临着持续完善内控体系、防范合规风险的压力。效率层面,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往往不足以满足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需求。战略层面,组织在谋求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更科学的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体系。
目标物是填补缺乏感的具体方案,在审计工作中大多数表现为审计报告和整改建议。
● 问题诊断的准确性。就像医生开药前要先准确诊断病因,审计人员在提出整改建议前,必须精准把握问题的实质。这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将孤立的问题现象串联成完整的逻辑链条,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 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审计建议不能停留在该如何做的理论层面,而要包括清晰的整改路径设计、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 配套的工具和方法支持。
● 持续改进的机制性。优秀的审计产品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更要建立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从制度建设、流程的优化、系统完善等多重维度进行设计,确保整改效果的持久性。
在输出审计产品时,优秀的审计人员应具备成本效益分析的意识,在追求管理提升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组织的实际约束条件。
● 人员能力:整改方案的执行要不要特定的专业技能,现有团队是不是具备相应能力。
在提出整改建议时,要充分权衡投入产出比,确保整改成本在组织可承受的范围内。也要考虑分步实施的可能性,通过渐进式改进降低整改难度和风险。
实战派资深产品专家在《产品思维》一书中提出了产品思维七项原则,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方法论。
这七项原则也为用“产品思维”赋能内部审计专业实践打开了新视角。我们要把这些原则有机结合,让内部审计真正成为推动组织持续优化的重要力量。
内部审计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程序导向思维,将工作重心从执行标准化检查转向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审计采购业务时,不应仅关注合规性检查,更要进一步探索采购效率低下、供应商管理失效等实际痛点,进而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解决方案。
任何改进都需要投入成本和资源。优秀的审计建议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根据问题的风险程度和影响区域,合理设定整改要求。建议可大致分为立即整改项、限期整改项和持续优化项,让整改工作既有重点又切实可行。
管理层或业务部门表达的直接诉求,往往只是问题的表象。内部审计要运用专业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当业务部门抱怨制度太多时,真实需求可能是现有控制措施影响了业务效率,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设计更智能、更友好的控制方案。
审计报告的“用户”包括董事会、管理层、业务部门等多个层级,他们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采用分层报告的方式,既要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战略层面的洞察,也要为操作层提供具体可行的审计建议。
组织的管理重点会随着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而变化。内部审计要把握这种动态性,“逆经济风向行事”,适时调整工作重点。例如,在经济上行期要提示风险、发现隐患。下行期要审慎履职、严守底线, 避免因过度控制而造成业务萎缩、加剧低迷。同时要保持跨周期的视野, 保持审计定力。在企业快速扩张期,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更关注经营效率;而在行业下行期,则要更注重风险防控。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要建立系统思维,在提供相关建议时要考虑合规性、效率性、战略性等多重维度的平衡。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应当能够同时满足多重维度的优化需求。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要建立系统思维,在提供相关建议时要考虑合规性、效率性、战略性等多重维度的平衡。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应当能够同时满足多重维度的优化需求。
产品思维的引入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通过将审计项目视为一个完整的产品,可以建立起从需求分析到持续改进的端到端管理体系。
基于产品思维,要重新定义审计工作的所有的环节,将其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包含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特定的方法论支撑和工具保障。
走进企业的第一步,深入车间和仓库,观察物料周转的实际场景,倾听一线员工的真实声音。通过与企业高层的深度对话,了解到管理层对库存优化的战略诉求;在与仓储主管的交流中,感受到基层在日常管理中面临的具体困难。需求地图的绘制理清了不同层级用户的痛点,而同理心工具则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这种深入的需求洞察为后续的诊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分析库存积压问题时,并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通过因果分析工具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往往一个看似简单的库存问题,背后却牵涉到采购计划不合理、生产排程失衡、库存预警不及时等多个环节的管理缺陷。通过系统性分析,得以厘清问题之间的复杂关联,找到症结所在。这种诊断方法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方式。
库存管理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治理机制、业务流程到操作规范等多个层面统筹推进。关切企业的实际承接能力,在设计解决方案时最大限度地考虑资源约束和组织特点。比如在推进库存管理数字化时,根据公司的信息化基础,设计循序渐进的实施路径。每项建议都配套的操作要求和评估标准,确保企业能够有效落地。
建立动态的评估机制,通过库存周转率、库存准确率等关键指标跟踪整改效果。定期的现场复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适时调整优化方案。更重要的是,注重经验的提炼和积累,将成功的管理实践固化为标准化的方法和工具,推动企业建立起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用“产品思维”赋能内部审计专业实践,本质上是对内部审计价值主张的重新定义。
通过深入的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业务痛点,系统化的诊断方法全面剖析问题的表象与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且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整改建议,并通过持续的跟踪评估确保问题得到一定效果解决。这样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闭环,所有的环节自然衔接、相互支撑,极大提升了审计工作的价值创造能力。
内部不再满足于做问题的发现者,而是成为“产品经理”,跳出传统的监督思维,以处理问题为导向,运用产品思维和项目管理方法推动组织的持续改进,成为解决方案的建议者和管理改善的推动者。这需要审计专员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更系统的思维方法和更专业的工作方法。
通过这种转变,内部审计才能真正成为组织的战略伙伴,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