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5955311
行业动态
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贷款业务内部审计流程
发布:米乐正宗官网app下载   更新时间:2024-06-03 15:14:44

  

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流程

  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既是一项新兴的审计技术方法,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尚未进行系统化的流程梳理,使得在审计过程中缺少指导方向。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在信贷政策执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明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核方向,构建一套配合真实的情况的审计思路,制定信贷资产审核重点及审核程序,形成有明确的目的性地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流程。

  研究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收集分析行业和同业发展数据,同时动态的掌握某一时期、某些行业、某些区域、某些业务的信贷业务热点和风险重点。了解这些不仅对于营销业务很重要,对于控制业务风险同样也很重要。哪些行业和企业应该进入或退出、哪些存量客户存在风险,结合客户经营环境的调查研究后,就能提前做出某些预测和判断,同时对具体业务的风险状况也能做出更全面更合理的判断。

  对银监局等外部监督管理的机构、审计署、内部审计协会和上级行最新政策的学习,了解最新宏观经济金融动态、行业、产业和监管动态,掌握最新信贷审计实务。

  了解银行自身的相关制度体系,从基本制度、信贷政策到具体产品、信贷环节、专项制度等。有些制度约束了全部或大部分信贷业务品种,需要平时熟练掌握,如基本制度、信贷政策、授权制度、授信制度、法人客户信贷业务基本规程、审批制度、担保管理办法、内部评级制度、用信制度、贷后管理制度、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等。有些制度针对性很强,需要在相关专项审计时熟练掌握,如房地产贷款、集团客户关系管理、个人助业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农户贷款、票据等专门管理办法等。面对银行如此庞大的信贷制度体系,要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分类管理,一直更新和完善,掌握相关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能联系具体的业务操作的过程来理解和掌握,了解制度制定的背景。

  1、财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能看懂并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就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从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有效性分析中能判断企业的诚信状况,从财务数据的变动情况中可分析企业的发展的新趋势等,发现并揭示经营管理层忽略和未能发现的客户信用风险。

  2、法律知识。我们的信贷客户是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然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约束。担保合同、信贷合同、客户的经销合同、经营行为等如果违法,都会存在法律风险,因此导致信用风险,如果不了解有关规定法律或缺乏法律意识,就发现不了信贷客户中的法律风险。

  3、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如:信贷客户是否为企业法人、是什么性质的客户、经营什么产品或服务、是不是具备生产条件、资金是否充足、有没有可靠的原料市场和产品营销售卖市场、货款能否及时回笼、还款资产金额来源是否充足等,不懂企业经营常识,就难以发现客户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信贷风险。

  信贷经营的宗旨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风险评估是信贷审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些风险是潜在的,并非直观或已发生的。因而风险评估是信贷业务审计的重中之重。

  把依法合规作为风险判断的基本标准,进行对标分析,深入分析风险成因,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用法规条款与被审计的信贷业务对标是信贷业务审计最基础性的工作。但是,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找出与规定不相符的地方,还应明白违规的风险在哪里,进一步分析违规的原因,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结合审计的具体对象分析、判断违规的严重程度。

  在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晰的情况下,就应把风险状况作为审计的判断标准。对上级行没有规定或者只有原则性规定的新业务、旧业务产品出现的新情况,被审单位采用了新的经营管理办法或措施,是不是真的存在问题,应该用承担的风险与取得的效益权衡加以判断,如果风险没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风险与收益明显不匹配,则应该揭示出来。

  审计计划的制定应做好充足的调查、分析,由于信贷业务涉及范围十分普遍,而审计人员、审计时间、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有限,审计计划的制定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根据董事会、监管部门、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或分析预测的重大风险点,在确保审计质量的条件下,确定审计项目的数量,统筹兼顾。

  对贷款分类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熟悉贷款总体状况和结构,发现贷款内在风险,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同业比较和贷款投向结构分析,从贷款各要素及结构中发现变动规律,比较各分类之间合理性,以此作为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

  一是同期比较分析。审查贷款质量、贷款行业投向变化趋势。若变化趋势与同期当地经济变化大体一致。则属正常;反之,要做进一步分析。二是同业比较分析。对同一组经营规模类似、性质相同的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进行比较分析,比较经营业绩差距是否过大,若差距大,则分析成因。

  将商业银行五级分类贷款、投放行业类贷款、担保方式类等分类贷款余额分别与全部贷款余额作比较,审查各类贷款的风险权重及其分布。

  一是获取单一客户和单一集团客户贷款授信及贷款余额情况明细表;二是查验贷款客户与其贷款保证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真的存在关联公司之间互保;集团及其附属公司对集团外公司是不是存在债务担保情况,分析其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归还是否构成风险。三是审核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是否不超过监管限额,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是否不超过监管限额,前十家客户贷款总额是否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监管限额。

  从定量的角度揭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区,例如进行行业投向分析、品种构成分析,揭示不良贷款行业分布和品种分布,从而发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区域。

  企业信贷业务审计的关键是要深究信贷业务管理链条中每个关键控制点,形成一套信贷业务内控测试检查表和实质性测试表。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真正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全方面覆盖。

  贷前调查工作是后续贷款流程的基础,审计人员应收集充足证据来验证贷前调查的可信度,分析客户经理尽职程度。目前,部分机构一名客户经理承担着数十家企业客户的维护、业务受理、文书的编制、业务上会等多种职责,岗位及职责的设置不科学,势必影响贷前调查工作的深入细致,进而导致业务评价报告的东拼西凑,相关资料也是企业报送、询问了解,而不是通过实地查看分析或通过税务数据、报关数据等第三方数据证实,甚至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固定资产真实性等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在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数据失真的情况下,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编制贷款文书,很难说明客户经理贷前调查尽职尽责。

  落实贷款条件是发放贷款的最后检查控制步骤。审计人员应逐条核实贷款条件的落实情况,取得充足的证据来印证贷款条件的落实程度。当然,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计人员主要分析相关风险控制条件,尤其是关注贷款担保及抵押条件的落实是否真实有效,手续是否完整,分析能否覆盖贷款风险,而对于附加的业务营销条件可置于次要地位。个别贷款条件需要在贷款投放后继续督促落实,如在贷款行的业务结算量占比等,重点防止因贷款风险控制条件不落实导致信贷资产损失。

  贷后管理工作是信贷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能及早发现和预警风险,为采取措施化解风险赢得珍贵的时间。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贷后管理尽职尽责程度,通过测试来指导下一步审计测试步骤,揭示具体的风险事项。目前,为加强岗位制约,贷后管理工作由信贷经理承担,事实上信贷经理的贷后管理依然在客户经理前期工作基础上,部分贷后管理事项,如贷款受托支付情况、贷款资金流向、抵质押物状况仍由客户经理提供,贷后管理效果不佳。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贷后检查报告单,调查了解贷后检查的具体工作,来判断贷后管理是否可信,若不接受贷后管理结果,则重点测试信贷资金流向、抵押物管理现状、分析风险缓释程度,客观评价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提出化解风险的工作建议。

  对信贷质量的实质性测试,有赖于信贷内控的健全和有效控制程度。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在于用取得的审计证据验证贷款的真实性、准确性。银行的各类变易、各个账目之间部存在着一定联系,审计应从各要素存在的联系中去发现所需的有关贷款证据。

  其方法主要有:①编制贷款汇总表,反映贷款全貌,指引对贷款的实质性测试。②核对有关账目,审查贷款的真实性。核对贷款科目总账、分户账余额;核查会计总账、信贷部门台账,与部门统计报表是否一致;追查借款合同、借据、会计科目,看所发生的贷款是否全部及时入账;对贷款客户进行函证,以检查贷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③运用判断抽样技术,确认贷款真实价值。贷款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贷款的真实价值。而运用判断抽样方法,尽可能找所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确认其可能损失的程度,从而确定贷款的其实价值,判断抽样中要做到样本有一定的覆盖率。若贷款质量较好,样本可少些,反之需加大抽样比例;样本要“风险优先”,即选取风险较大的贷款和金额较大的贷款,因大额贷款的质量对银行整体的信贷质量影响较大;样本要有代表性,尽量覆盖各类贷款。审计方法上要做到详查与抽查相结合,抓住重点,提高效率;查账与询问相结合,访谈员工,了解真实情况;内查发现线索后积极外调,查证落实;账实核对,看对贷款的分类是否与借款人经营实际、还款能力等相符。有无虚报贷款质量情况。

  将现场审计及时收工,进行最后的分析性复核,建立完善严格的分级底稿审核机制和报告签批制度,在审计证据充分、适当的前提下出具信贷审计报告。信贷审计报告必须准确、客观、及时和完整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既要揭露信贷业务中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又要正确反映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更要着重揭示信贷业务上存在的风险,同时要提出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方法和建议及措施。

  针对在信贷业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部门应做好对被审计单位问题纠改的后续审计,这对于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促进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维护内部审计权威性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熟悉审计决定,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开展后续审计的人员不一定就是以前的审计人员,后续审计人员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不一定十分清楚,就要对前一次的信贷管理审计决定和意见进行认真收集,进行分类整理,对相对应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列出清单,并分解落实到后续审计人员身上,为现场审计打基础。

  二是关注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后续审计中不能忽视被审计单位在报告中汇报的已经整改的问题,要检查其纠改措施是否正确,并与审计回复进行必较。看是不是真的存在根本未纠改的现象。

  三是重点审计未整改的问题并分析未整改的原因。对未按规定期限整改到位的问题,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系主观问题导致的,要督促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落实整改责任;客观问题导致的,应要求被审计单位说明情况并有详细实在的整改方案。后续审计人员要对整改未到位的问题,记入后续审计日志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业务完成后,对已完成的审计项目的难度、质量、效率所进行的系统客观的分析,将分析的审计结果反馈到审计流程和方法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审计流程,形成良性动态循环,既能控制审计风险,又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提高审计的执行力。

  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流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更新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创新,做好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流程梳理工作,将各部分审计工作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互为支撑,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有效地将信贷业务审计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摘自山东审计网)

上一篇:郑东新区龙湖办事处开展“推磨式”村级账务审计检查工作
下一篇:医院能够最终靠8种方式使DRG审计过程顺利进行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发展历程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产品中心
咨询服务
审计服务
资质荣誉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