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独用一章的篇幅阐述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又在8.19讲话中再一次强调指出:“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效激发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创造出更大的成就和辉煌。
审计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强审”是“文化强国”的组成部分和时代要求,也是提升审计机关形象、强化审计队伍素质的战略选择,更是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审计文化的内涵构成,对于推进审计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审计文化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审计文化的内涵定义、内涵特征、作用机制、核心精髓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对审计文化的内涵构成,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知。
什么是审计文化?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和遵循,具有审计取向、精神风貌、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制度规范和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从这个基本定义出发,作者觉得,审计文化内涵的基本界定,应当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物质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中凝聚、体现审计文化的审计活动过程以及各种审计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物质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文化结构中最表层的部分,随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审计未来的物质文化,或许更多体现在审计新设备、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比如现在已经起步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2、制度层面。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成员在创造特定的工作体制和管理体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最重要的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审计体制与审计组织体系的建设;二是国家法律和法规与审计准则规范的完善,三是审计文化教育与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
3、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的心理文化,是审计人员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最重要的包含审计理念、审计精神、价值观念、管理哲学和审计目标等。精神层面的审计文化,是整个审计文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审计文化的灵魂。
4、相互关系。在整个审计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不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审计文化共同体。其中:物质文化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审计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是审计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思想结晶,是审计文化的核心。
审计文化是审计职业的标记,是审计精神的凝练与概括。研究审计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审计文化的精髓。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审计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环境对审计监督有着直接的影响,审计就是伴随着国家政权、政治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不可分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绝对决定着审计的地位、性质及其职能作用。审计作为政治的产物,要从始至终坚持为执政党服务,其文化内涵无疑深深打上了政治烙印,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意识形态在整个审计文化中,始终居于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中国当代的最大政治,就是实现以“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自信”凝聚而成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整个“文化强国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因此,把“文化强国建设”精神融入审计文化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每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审计人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所谓法治,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法治除了强调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外,更强调任何个人或团体都要法律之上,而不是凌驾或超越法律之上。
法治思维,是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需处理的问题做多元化的分析、综合、判断和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
十八大报告说明,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一论述,充分表明了执政党全方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法治权威的树立,法治权威来自何处?除了违法必究外,还需要营造法治氛围,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影响执法队伍。法治环境对审计监督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法治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理应统领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成为审计执法的深层文化渊源,并为审计监督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审计价值和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审计监督一定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把“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作为审计核心价值观,最近,审计署又开展了审计精神的总结提炼工作,这些都是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作者觉得,彰显审计价值,一定要坚持“精神超前”的原则,除了突出“政治文化”和“法治思维”之外,还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先进的审计理念。中国审计经过30年的发展,逐步明确了“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审计定位,把审计监督的地位“从查错纠弊”提升到“参与国家治理”,这种先进科学的审计理念高度,必定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二是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从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到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再到参与国家治理,这就是审计监督的责任。审计监督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发现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分析制度性的缺陷、制约权力腐败、预警经济危机,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是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审计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有创新意识,才有与时俱进。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目标、审计领域、审计对象、审计方法也应当随之创新,比如,在经济环境变化、信息技术快速地发展的情形下,如何探索财政审计、绩效审计、环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计算机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领域和技术方法,才能推动审计事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根据上述对审计文化的内涵界定和特征描述,作者觉得,审计文化的作用机制大致包括以下8个方面:
审计学认为,确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审计基本职责的最高概括。现代审计越来越强调确定受托人的责任性的趋势,国家审计日益强调对政府责任性的确定;民间审计日益强调对职业经理人责任性的确定;内部审计则日益强调对决策执行人责任性的确定。
现代审计对于责任性的外延,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即由财务责任性扩大到管理责任性,由管理责任性扩大到决策责任性,由决策责任性再扩大到社会责任性。
审计活动首先是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的,而委托人或授权人就是国家和民众,他们因为拥有财产权或财产代理权而拥有制定法律和规章的权力。
审计职权是法定的职权。要想取得法定职权,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国家和民众。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既来自于公权,也来自于公众。在中国现代民主社会,主权在民众,公权在国家。审计活动服务于公权和服务于公众是一致的,所以审计既要服务于国家,更要服务于民众。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审计必须独立行使法律职权,否则就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的评价。审计也应该独立行使法律职权,否则就会成为滥用权力的助纣者。
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组织、人员、经费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因为这种独立性至少能让外人看上去审计是独立的。但审计真正的独立性还在于思想上的独立性。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或者,保持独立的精神情况,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审计职业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独立是思想上的要求,谨慎是行为上的要求。审计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智力作业,具有高风险特征和明显的职业特性。审计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国家或公众负责。审计人员的工作疏忽,会导致某些关系人的损失,并最终造成对自己的损害。所以,谨慎是审计人员的最佳行为范式。
谨慎不是谨小慎微。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持有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就是遵守公认的审计准则和道德规范。遵守审计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或减少审计失败或他人损失。因此,遵守审计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对审计行为最基本的要求。
为了维护审计职业的荣誉,履行审计的基本职责,发挥审计在建立秩序和法制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对法律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审计人员应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并尽可能地接近完美。审计组织也应鼓励审计人员追求完美,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根提出,只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认识自然,掌握控制自然的法则。审计活动所探求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确定性;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要求我们去创造的;评价所审查事物的标准是由法律和科学来确定的,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激情去想象的。审计要达到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确定可信的证据,并根据确定的法定标准去评价,运用正确的逻辑判断去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审计活动必须是理性的,必须崇尚有效的证据。
近年来,审计机关加大了审计结果的公告力度,并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加大对外公布审计结果之后,被审计单位一改以往将审计决定搁置一旁、疲塌应付、我行我素的做法,要么奋起验证自己,抗辩审计结论;要么表示虚心接受,迅速着手整改。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审计由监督向公信转变的结果。一般来说,被审计单位并不惧怕内部的处理处罚,但非常担心审计结果被公布于众。因为公开,被审计单位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机关,而是国家的各种权力机关和广大公众。显然,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大更多的权力,因而具有更大更多的威慑力。审计工作通过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开始从重监督走向重公信,从重问题走向重责任,可以发掘审计监督更多更大的潜能作用。
审计的终极目标,都是维持一种由法律建立起来的秩序,使国家的政治生态、市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的公众活动能够按照法律的要求,在稳定和正常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审计文化的内涵,包括维护秩序和法制。
“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灵魂精髓,是审计职业的内在本质,是凝聚人心的不竭动力。审计机关成立30年来所形成的审计精神是什么?大家都在探求,审计署最近开展了审计精神的总结提炼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计精神的三种表述方案,笔者认真学习了三种备选方案的诠释说明,结合审计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审计体制的实际,认为三种备选方案各有精彩和不足,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审计精神”应当这样表述:尚法求真,客观公正,无私无畏,为国为民。
“尚法求真”,是审计机关鲜明的职业特征;是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审计职能、审计方针和审计作风。
审计机关成立30年来,这些“尚法求真”的精神,早已内化于心,成为审计的职业信仰、职业信念和价值追求。
“客观公正”,强调的是以事实为依据,强调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获取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较为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
“客观公正”, 强调的是以法律为准绳,在进行定性,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时,严格依据法律和法规和标准;
“客观公正”, 强调的是审计人员的作风公道正派,审计过程公允正直,审计结果公信正义。
“无私无畏”,是基于审计人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审计事业的忠诚,是基于审计人信念的坚守和形象的展示。
在国家审计的定位上,一定要坚持“为国为民”。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在科学审计的理念上,一定要坚持“为国为民”。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国计是中心,民生是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宏观意识,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是审计理念的核心要义。
在审计工作重点上,一定要坚持“为国为民”。有关国计民生的地方、部门、项目、资金以及与之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始终是审计项目中的重中之重。
审计文化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从承认、接受到内化、自觉,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系统的综合性工程,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除了加强教育引导之外,还需要积极有效的落实途径。
1、创新思想理论,发展审计文化。所谓创新,就是要把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理论、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核心,与时俱进,为我所用,推动审计文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署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两个“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是融合的,是包含的。发展审计文化,必须统一这些理念,融合这些思想,弘扬这些精神,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一种共同追求,根植于灵魂深处,内化于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素养。
2、丰富文化载体,展示审计文化。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传媒,展示审计文化。要充分的利用工会、共青团、学会等组织,通过文艺节目、文学作品、摄影作品、演讲、演唱、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现和反映审计文化。审计杂志、报纸、网站等媒体,要逐步全面开放,根据审计文化的发展需要,设立丰富多彩的频道和栏目,要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向发展,要满足审计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需要。
3、科学规划建设,推动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把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审计工作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发展,同审计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同表彰。努力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审计文化建设短、中、长期规划,切实从人、财、物上做好充分准备和投入。
4、提高社会参与度,宣传审计文化。审计工作是综合监督部门,审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离开了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被审计单位、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审计机关是很难履行职责、发挥监督作用的。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能让社会更了解审计,认知审计,支持审计。审计机关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审计文化建设,应当切实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开放度,努力把审计文化建设溶入社会文化建设之中,加强与相关行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5、整合资源精品,打造审计文化。审计机关的各级领导不仅要做带头倡导和实践审计文化,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而且要为审计文化建设配置好所需的资源;审计文化建设中所需的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解决,要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合理规划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审计机关内部应当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合作,同时还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打造审计文化精品。
6、挖掘地方文化,丰富审计文化。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底蕴,充分梳理本土文化脉络,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是文化建设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对一些具有着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应当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结合审计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提炼历史精华中创新,在把握时代特征中发展,从而打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和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又有时代气息的审计文化。